公告
东平信息港(http://www.dpxxg.cn/)服务大家,欢迎分享传播!我为人人、人人为我!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,现在免费注册会员,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。
关闭
免费发布信息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东平新闻资讯 » 美食特产 » 正文

东平名吃特产

发布时间:2017-01-23 10:29:58
v>
  
  东平湖菱角的食用部分主要是菱果,其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。据测定,每100克菱米含碳水化合物46.5克,蛋白质5克,脂肪0.7克,钙36毫克,磷165毫克,铁1.6毫克及其他微量元素。另外还含有麦角甾、鞣质及少量维生素。菱即可生食,又可当菜熟食。生食以刚从菱蔓上摘下来的嫩菱为佳。嫩菱不但形态可爱,而且皮脆肉嫩,质鲜清香,嚼咀甜而不腻,淡而有味,到口消渴,齿颊留香。熟食则以老菱为上乘,老菱肉质雪白如银,炖、烧、煨、煮皆可。以菱米烧瘦肉、炖子鸡、炖排骨为菜,均为宴上佳肴。
  
  菱角去皮后成菱米,菱米有“水栗”之称。菱米磨成菱粉后,可代粮做馒头、烤饼、凉粉、糕点等食品。也可以用于酿酒、制糖等。我县饭店、宾馆近年来开发的以菱米为主料,辅以白糖做成的菱角面窝头,香甜可口,不仅是招待客人的名吃,更成为旅游者喜爱的食品。为了方便消费者购买,一些沿湖民营企业选取优质菱角,经过深加工,制成了包装精美的袋装菱米,成为人们喜爱的馈赠佳品之一。
  
  东平湖菱角不仅是美果佳蔬,同时还具备良好的药用功能。祖国医学认为:菱性味甘、凉,生食可清暑解热、除烦止渴;熟食则益气健脾、去疾强身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菱性甘平,能解暑气积食、消渴,可补脾胃,强脚膝,健力益气,行水,解毒”;《唐本草》曰:“菱作粉极白润宜人”;《齐民要术》称:“菱为上品药。食之,安中补脏,养神强志,除百病,耳目聪明,轻身耐老,多蒸曝,蜜和饵之,长生神仙”;《滇南本草》说:“菱可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,周身四肢不仁,风湿入窃之症。”现代医学认为,菱角果肉还有抗癌的作用。菱全身是宝,其壳、茎、蒂等均入药。临床实践表明:以菱角壳煎汤内服,主治泄泻脱肛,痔疮,外用可治疗黄水疮等病症;用隔年老菱角壳,烧麻油调敷,亦可医黄水疮;取鲜菱茎50克煎汤内服,可治疗胃溃疡;菱蒂捣泥外敷或取其蒂中鲜水外敷,能除各种疣赘。
  
  计划跟不上变化。如果东平名吃特产消息属实,将是会引爆网络。虽然目前关注下降,但此时意义非常。东平湖常年水面约20万亩,适于种植菱角的面积约有10万亩。菱角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,特别是作为水生植物具有的无污染无公害特点,正在被人们充分认识。随着东平湖的综合开发利用,东平湖菱角的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,产量也会大大提高,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。
  
  7.彭集花生
  
  花生是彭集镇的著名特产,素以产量高,品质好而远近闻名。彭集花生壳薄有光,脉纹清晰,果仁饱满,果衣颜色鲜红,果仁呈乳白色,吃起来香脆可口。“麻屋子,红帐子,里边住个白胖子”,就是群众为花生而编的谜语。
  
  彭集镇境内有大清河、龙宫河、小汶河多条河流分布,沿河两岸土地,多为平坦的沙壤土,土质松软,通风透气好,地温高,极适宜种植花生,历史上,花生就是彭集的传统种植作物。彭集花生面积大,常年播种在4万亩以上,占全镇耕地面积61.5%;亩产一般在300公斤左右,年总产量约1.4万吨。因为量大质优,一向是信誉卓著的畅销产品。
  
  花生原产巴西,何时传入我国年代未详。据调查,彭集镇在清康熙年间(约公元1662年),就开始种植花生。长期以来,群众积累了丰富的花生选育、栽培及加工制作的经验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这个镇后亭村培植的高产大花生,亩产最高可达350公斤,被当时的泰安地区专署命名为“东平大蔓秧”,曾在地区农业展览馆展出并在全区推广。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,彭集镇又先后引进了徐州684、烟花1号、鲁花9号、白沙果等优良花生品种,并在全镇推广了麦田间作套种,实用配方施肥,防止病虫害等新技术,进一步促进了花生的稳产高产。由于彭集壤质好,加之群众养猪多,种花生一般不使用化肥,而是大量使用土杂肥培强地力,所以,由外地引进的品种,播种在这里,也显示出比原生地更强的优势。比如“烟花1号”、“鲁花9号”等品种,产出的果实粒大壳薄,含油量高,成为花生中的珍品,受到消费者的喜爱。
  
  花生属豆科,一年生草本,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之一。它的别名很多,有千岁子、落花生、番豆、地果、长生果、万寿果等。在我国古藉中有不少关于花生的记载,晋以前称花生为“千岁子”,西晋《南方草木状》记载:“千岁子,有藤蔓出土,子在根下”。元代称为“落花生”,元朝贾铭著《饮食须知》载:“落花生,诡名长生果,味辛苦甘,性冷,形似豆荚,子如莲肉。”清代《汇书》也说:“落花生者,花落地即结果实于泥土中,奇物也。实亦似豆而稍坚硬,炒熟食之,似松子之味。”1821年吴其睿在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中介绍:“落花生详本草从新,处沙地种之。”因为它是在地上开花,地下结果,因此取名落花生,花生则是简称。日本人称花生为“唐人豆”,俄罗斯人叫“中国坚果”,证明那里的花生是从中国传去的。
  
  彭集花生营养丰富,有“植物肉”、“绿色牛乳”之称。据有关资料介绍,成熟的花生仁含油量高达47.37%,蛋白质35.99%,纤维1.61%,碳水化合物和灰份8.45%。灰份中含有磷、钾、钙、铁等无机盐。花生仁主要用于榨油。彭集镇生产的“赛金花”牌花生油,色淡味香,是优质食用油之一。花生除榨油外,还大量用于制造糖果、糕点、面包、花生酱等食品。花生属绿色食品,不仅营养丰富,还具有保健功能,经常食用,可增强记忆,降低血压,延缓衰老。患轻度胃病的人常吃花生,可收到不药而愈之效。
  
  8.东平糟鱼:为东平传统名吃之一,原产地在州城街道。据有关记载,东平糟鱼的创制,始于清康熙三十四年(公元1695年),至今已历三百余年。州城历史上以制作糟鱼著称的有聂、谢、赵、王诸家,以聂家糟鱼最负盛名。
  
  烹制好的糟鱼,具有鱼体完整、肉质松软,骨烂如泥,香而不腥、肥而不腻等特点。成品鱼色泽鲜亮,呈酱黄色,醇香爽口,色味俱佳。
  
  糟鱼味美价廉,是一般老百姓喜爱的佳肴。在过去,特别是州城内那些从事拉车挑担或做小买卖的穷苦人,他们碰上收入较好的时候,就买上二两酒,一包糟鱼(过去糟鱼用莲叶或麻子叶包),一手端着酒碗,一手拿着糟鱼,蹲在酒店门口,饮酒,吃鱼,谈天说地,高兴了还来上一段“梆子腔”,说什么“有酒有鱼有白面,给个知县也不换”。当他们负债赔钱的时候,也要赊二两酒,一包鱼,蹲在那里借酒浇愁。
  
  糟鱼含有丰富的钙、磷、碘、锌、硒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,经常食用可增强钙的吸收,促进身体强壮。经过现代科学工艺包装的糟鱼,食用起来卫生方便,是家庭宴会、旅游快餐、馈赠亲朋之佳品。“糟香思故乡”,就是落踵于天南海北的东原人在异地对家乡名吃的感叹。
  
  9.东平粥:我国人民素有喝粥的习惯,仅据清朝黄云鹤的《粥谱》,即记载了各种粥食达239款之多,可见我国粥品之全,历史之悠久。东平粥无疑是众多粥品中的一颗明珠。
  
  东平粥又名徐家粥,为州城镇桂井子街徐保明家世代经营,自清康熙十九年(公元1600年)创制以来,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年的历史。
  
  东平粥系以大豆、小米为原料,分别磨成浆,按配方熬制而成。其特点是:粥浓如酱、喝似水,滑润爽口,清香甘甜,沁人心脾,有独特的糊香味,喝尽粥,碗如洗,不挂一丝粥迹。东平粥自问世以来,以特殊的美味,博得人们的喜爱,无论是远离故乡的游子,还是到东平来的外地客人,凡喝过东平粥的,都喜欢一喝再喝,常喝而不厌。
  
  东平粥之所以味道香美爽口,有三个重要因素,一是选料精,用上好的黄豆、小米做原料;二是做工细,用石磨将黄豆、小米分别制浆,浆汁经细箩过滤去渣;三是做粥的水要好。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,州城地下水(地表水)多属碱性苦水,徐家做粥时,从来不用苦水,而是用清真寺附近马公祠深水井中的甜水。所以熬出的粥鲜美可口,风味独具。
  
  东平粥的制作是先熬汁,即将将豆浆倒入沸水锅烧至沸点,用木勺连续搅动,文火慢熬。待沸汁浮沫消净,豆香飘溢时,再将米汁倒入锅内,慢火烧沸后,即可熄火出锅。熬出的粥液以“清汁”为上品。新出锅的粥在粥缸内呈液体状态,盛入碗内即凝,表面好像浮着一层油汁,此时,把预先用陶罐焖制好的五香熟豆撒在碗里,与粥同食,喝时便会豆随粥游,入口愈嚼愈香,韵味无穷,振人食欲。
  
  东平粥味美诱人,为了让更多的人品尝这一传统名吃,近年来,我县已开发生产出多种品牌的“东平粥粉”,经过科学配方,传统原料中添加了湖产莲子、菱米、芡实等新成份,提高了东平粥的营养价值。粥粉便于携带,食用方便,投放市场后,很受消费者欢迎。
  
  10.东平小胳
  
  东平小胳的制作历史起源宋政和年间,朱熹的父亲朱松在政和任县尉,在明察暗访东平时下榻一屠户家中,晚上感觉身体不适,四肢无力,屠夫的老婆擅长厨艺,把肥猪肉剁成细末,拌上淀粉和糖做馅料,包裹上鸡蛋皮放蒸笼蒸熟,送给朱松品尝。鲜嫩爽口,油而不腻,清香甘甜,朱松吃后感觉精神气爽,赞不绝口,赋诗一首:疾魔虽缠身,蔬胳乃灵肴。问君何处觅,草庐东平中。后来,人们就把这种小吃叫小胳。
  
  小胳是东平人民请客喝酒时必不可少的第一道菜,逢年过节,婚丧喜庆都少不了。在秋冬季节,哪家有请客在宴席间,大家围坐在圆桌前,摆着瓜子花生畅谈丰收年。一声吆喝:“小胳来了!”橙黄晶亮的小饹摆上圆桌,顿时欢快的气氛溢满席间。
  
  东平小胳先后被评为闽北十大名小吃、福建百道名小吃等,获得第二届海峡两岸(连城)客家美食小吃节金奖。



 «上一页   1   2   …   3   下一页»   
 
 
[ 新闻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同类图片新闻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 
东平名吃特产版权与免责声明